2025年3月17日,中国成都——全球航运关键节点巴拿马运河近期因港口出售引发的物流成本波动,正牵动着中国制造企业的神经。作为中空纤维膜领域的高标准企业,成都膜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膜普”)近日宣布启动“全球物流韧性升级计划”,以应对国际航运变局对出口业务的影响。
航运成本承压,生物科技供应链面临新挑战
近期,李嘉诚家族旗下长和集团向美国财团出售全球43个港口的交易引发行业关注。其中,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口易主,或导致中国货轮通行成本上升。据行业测算,若美国运营方实施“优先通行费”政策,单次停靠成本可能增加100万至150万美元,而绕道南美合恩角的替代航线将延长航程超1万公里,运输周期增加10-14天,物流成本上升30%。
对于成都膜普这类依赖海运出口欧洲的高标准生物材料企业而言,运输效率与成本直接影响客户交付周期及市场竞争力。
技术+策略双驱动,打造供应链韧性样板
面对挑战,成都膜普提出两大应对措施:
1. 航线多元化布局:与达飞、马士基等航运巨头合作,优先选择经苏伊士运河的稳定航线,并通过数字化系统实时监控船舶动态,规避拥堵节点。
2. 库存智能调配:计划在德国汉堡增设区域分拨中心,利用AI算法预测欧洲客户需求,实现前置仓精细备货,缓冲航运不确定性。
成都膜普同步加速欧洲本土化布局。“我们正从‘中国制造’向‘全球智造’转型,通过技术赋能提升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公司CEO在内部战略会上强调。
行业观察:危机中的创新机遇
第三方咨询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生物膜材料出口规模达48亿美元,同比增长17%,其中欧洲市场占比35%。当前航运变局倒逼企业探索更集约的物流方案。成都膜普的应对策略为行业提供了参考——通过全球资源整合,将外部压力转化为服务升级的驱动力。
成都膜普表示,公司已预留专项基金用于物流体系优化,“我们相信,真正的科技创新企业,能在风浪中锻造更坚韧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