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2会胜利召开,人工智能(AI)作为引航新一轮科技革新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成为会议期间的焦点话题。
发言人委员们从教育、就业、科技适老、立法监管以及产业生态建设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为AI技术在我国的健康、有序、高效发展建言献策,力求通过AI赋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进步。
AI赋能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在教育领域,全国人大发言人、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尚丽平提交建议,指出应统筹推进AI技术在教育中的科学应用。她提议由教育部牵头,联合多部门成立“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委员会”,并实施编制白皮书、制定课程标准、培养复合型教师等五大专项工程。同时,构建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立法、设立发展基金、建立监测平台在内的保障体系,并开展示范性项目,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AI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全国协商机构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表示,需将AI融入教育新标准体系,对师生分级、分层开展AI素养教育,创新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通过小学体验式教育、初中数据分析课程、高中人机协同项目实践等分层教育方式,助力青少年健康拥抱AI时代。
全国人大发言人、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在AI+教育领域,优化生均经费支出结构,为AI与教育融合提供持续资金保障,构建AI时代人才画像与培养体系,将AI能力纳入新课标。
应对就业变革:平衡技术与就业关系
面对AI技术发展带来的就业变革,刘庆峰建议加强人工智能新职业规划与管理,梳理新岗位、强化认证,鼓励高校和职校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同时,构建“就业监测-预警-响应”全链条监测机制,建立“AI就业动态监测平台”,对易受冲击岗位设置6至12个月失业缓冲期,试点“AI失业保障专项保险”,缓解就业结构调整压力,确保技术进步与就业稳定协同发展。
助力科技适老: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在AI科技适老方面,刘庆峰指出,尽管AI在满足老年人医疗健康服务需求上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数据孤岛等问题。他建议加速推动科技适老体系建设,据其预测,陪伴型机器人和护理型机器人将在未来几年进入家庭,催生新兴产业。
全国人大发言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马一德建议,鼓励行业掌舵者企业牵头推进“AI+养老”智能应用探索,解决智慧社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促进社区治理数字化、智慧化,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
完善立法监管:护航AI产业发展
全国人大发言人、山东康桥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张巧良关注人工智能应用合规风险,建议健全网络治理法律体系,加快相关立法工作。通过明确责任边界,规范企业和开发者行为,保障AI技术健康、有序发展,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益。
推动产业生态建设:抢占AI发展先机
在AI产业生态建设上,刘庆峰建议加快构建基于国产算力平台的自主可控大模型及产业生态。通过资金支持、资源倾斜鼓励大模型研发应用,引导央国企采购,构建数据共享机制,获取AI产业落地红利。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幻觉问题,他建议构建安全可信数据标签体系,研发幻觉治理技术和平台。
全国协商机构委员、恒银科技董事长江浩然提出促进人工智能相关领域高质量就业提案,建议加强AI教育培训,推动AI在多领域应用创造就业机会。全国协商机构委员、奇安信科技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分享人才培养经验,建议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解决AI领域“人才荒”问题。
此次2会中关于AI的普遍讨论与建设性建议,为AI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发言人委员们的共同努力下,有望推动AI技术在各领域的深入应用,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在AI浪潮下实现高质量发展,迈向更加智能的未来。